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60萬畝綠色茶園一望無邊,記者登上湄江街道金花村“七彩部落”最高點,看到花叢中的9個卡通字妙趣橫生——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。
“長得矮矮呀,開了白白花,綠了千千嶺,富了萬萬家?!变靥掇r民的幸福密碼就在這片“樹葉”中。茶產業(yè)是湄潭農村經濟中最重要的支柱產業(yè),茶園分布在15個鎮(zhèn)(街道),涉及8.8萬農戶、35.1萬余人,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%以上來自茶產業(yè)。
“2015年之前,我們整個村寨人均收入不到8300元,到今天已經突破32000元?!变靥犊h湄江街道金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總經理劉建順回憶,曾經雖然守著萬畝茶海,人員外流、資源分散、集體產權模糊、集體資產交易不暢等問題,讓金花村產業(yè)發(fā)展一度滯后。
放活集體產權權能——湄潭縣找到了資源變資產的“金鑰匙”。2016年,湄潭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,金花村“七彩部落”抓住契機先行先試,將全組茶園、田土、山林、黔北民居、名木古樹等資源進行評估定價作為資源股,發(fā)動群眾注入現金股,成立鄉(xiāng)村旅游專業(yè)合作社,探索出一條“茶旅一體”的發(fā)展新路。
激活沉睡資源,賦能產業(yè)發(fā)展?!稗r村是塊寶,前景很看好。村民變股東,戶戶能分紅?!眲⒔樥f,“公司+合作社+股東”股份合作新型經營模式,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(yè)。目前,“七彩部落”有鄉(xiāng)村餐館16家、鄉(xiāng)村賓館6家、鄉(xiāng)村酒吧2家、鄉(xiāng)村超市4家、特色小吃店17家、特色商品品鑒展示館2家、農村電商2家。村民們平時種茶、采茶、參與茶葉加工,每逢節(jié)假日便登臺演出,向游客展現原生態(tài)農耕文化,一人“分飾數角”已成為常態(tài)。
作為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,湄潭縣始終聚焦“三農”問題,促進農民增收,推進農村改革。2015年,全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“第一槌”在湄潭敲響,依托拍賣土地的80萬元,土槽村讓全村4000多人共享改革紅利。
改革紅利一經釋放,村民自主性就被充分激發(fā)出來?!俺寺糜螛I(yè),現在村里還搞起來辣椒、食用菌、中藥材等產業(yè)。”土槽村黨總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肖獻忠掰著指頭告訴記者,“自從產業(yè)轉型升級后,每年人均收入至少增加3000至4000元,年輕人們也都回來爭著要創(chuàng)業(yè)。”
圍繞茶、做足茶、突破茶,湄潭縣堅持以產業(yè)發(fā)展為支撐,發(fā)展起20萬畝優(yōu)質稻、22萬畝辣椒、22.5萬畝林下作物等特色農業(yè),培育起“旅游+夜經濟”“旅游+體育”“旅游+康養(yǎng)”等多種新業(yè)態(tài)。2022年,湄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5元,比貴州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近5000元。
如今,行走在湄潭茶海間,幸福的茶香撲面而至。好政策、好產業(yè)、好奔頭,正在這片鄉(xiāng)村振興沃土上交織匯聚,如春雨滋潤片葉,培養(yǎng)出更多致富“好茶”來。
(記者 陳冠合)
相關稿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