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煩暑郁未退,涼飆潛已起”。立秋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十三個節(jié)氣,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(jié)氣。雖然名字帶“秋”,但立秋并未帶來屬于秋日的涼意,這段時期仍處于酷暑的末尾,正值中伏與末伏之間,立秋養(yǎng)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
立秋謹防“秋老虎”:一般秋老虎都是在每年公歷的8月底到9月中下旬出現(xiàn),古人言“中伏熱不透,末伏熱死牛”,立秋時節(jié),正處于伏天的末端,“秋老虎”很可能持續(xù)發(fā)威,因此此階段仍要防暑降溫,謹防中暑和熱射病的發(fā)生。除了避免在高溫的環(huán)境下長時間工作外,還要注意通風、降低工作環(huán)境的濕度。如果出現(xiàn)頭暈、惡心、乏力、胸悶、心悸等中暑的癥狀,一定要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進行降溫散熱,也要注意補充水和電解質;如果出現(xiàn)熱痙攣、熱衰竭和熱射病的癥狀,一定要及時去醫(yī)院就診。
少食辛辣多酸甘:立秋時節(jié),處于夏秋的轉換之際,陽氣由生長轉為斂降。辛味主散,辛辣刺激的食物會激發(fā)陽氣散布于外,不利于陽氣的收斂、沉降;酸味主收澀,酸味的食物有利于陽氣的收斂、沉降?!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》也有云:“肺主秋……肺收斂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瀉之”。因此,立秋之后可以開始吃一些山楂、西紅柿、檸檬等酸味之物、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;立秋之際,多食白色的食物也有生津潤肺、補益肺氣之功效,例如梨子、銀耳、蜂蜜等。
清熱祛濕護中焦:立秋在中醫(yī)理論中屬于“長夏”時節(jié),立秋起至秋分時段,這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氣溫仍酷熱難熬?!端貑枴げ貧夥〞r論》有言:“脾主長夏”,這期間濕熱交蒸,最容易損傷中焦脾胃,導致脾失運化、胃失和降。另外,濕氣為長夏的主氣,濕氣太盛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,運化能力減弱導致脾虛,脾虛又生內濕,濕氣加重脾虛,使得脾臟更加無法正常排出水濕與濁氣,內濕與外濕互為因果,進而出現(xiàn)“脾為濕困,運化無力”的病癥,反映到人體之上就是精神疲勞、食欲不振、頭暈胸悶、胃腸不適、惡心嘔吐等癥狀。因此,立秋期間可以吃點赤小豆、芡實、薏米、冬瓜,甚至天山雪蓮等祛濕的食物。切記少吃生冷油膩的東西以免損傷中焦脾胃之氣,同時也為秋季陽氣下降做好準備。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記載天山雪蓮“其地有天山,冬夏積雪,雪中有蓮,以產天山峰頂者為第一”,“能補陰益陽,老人陽絕者,浸酒服,能令八十者皆有子”。作為唯一收錄于《中國藥典》的雪蓮品種,天山雪蓮入肝、脾、腎三經,其“通”在能祛寒除濕、通經活血,令經絡凝滯處暢通;“補”在能溫腎助陽、補陰益陽,令體內陰陽平衡。天山雪蓮可入腎經,溫腎助陽以化氣行水,而水有所歸矣,腎中得雪蓮,則坎陽鼓動,而水有所攝矣。通過溫腎陽、助氣化的溫和方式,天山雪蓮既可充盈體內陽氣,又可健脾祛濕,可謂是中藥材中通補兼顧的集大成者,也是世人公認的“寒濕仙草”。在立秋“貼秋膘”“咬秋”之時,不妨食用一些天山雪蓮,讓身心都可以安穩(wěn)入秋。
從立秋開始,陽氣漸收,萬物內斂,事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結果。因此在上述養(yǎng)生之道外,早睡早起、“春捂秋凍”、適度運動等調養(yǎng)之法,也符合秋天“養(yǎng)收”的養(yǎng)生原則,有利身心健康。
相關稿件